网站首页 > 厦门景点> 文章内容

厦门同安白交祠滑坡地灾点搬迁安置项目于近日动工曾停滞5年

※发布时间:2016-8-26 20:40:0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白交祠村全景。(何东方摄)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白交祠党员争做合格党员,主动配合征拆,让出茶园,让停滞多年的民生项目终于得以顺利进行——昨日,记者在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了解到,停滞5年的白交祠滑坡地灾点搬迁安置项目已于近日动工。

  建设安置点“两学一做”促征拆

  2008年,一场台风让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门口田9号的地基发生移位、10号的房屋墙体破裂。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海拔900米左右的白交祠村,眼前的两栋房屋背靠坡度约45°的山坡,裸露的黄土在房屋上方倾斜着,似乎一场大雨就能让土块倾泻而下。

  据白交祠村党支部书记杨明福介绍,这是一处滑坡体,涉及20多户人家。2011年,白交祠滑坡地灾点搬迁安置项目立项,并在随后完成招投标工作,1050万元建设资金也已经到位。但是,由于安置点的建设涉及40多座坟墓和32亩茶园,牵扯到部分茶农的利益,项目一拖就是5年。

  “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的思想转变了,意识提高了,不但主动腾出土地,还帮着村两委一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杨明福嘴里的党员就是杨泉乙。

  杨泉乙家有1000平方米左右的茶园正好处在安置点范围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主动让出了自家的土地,并且走家串巷,帮助村里征地拆迁。“我是一名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杨泉乙告诉记者,每次遇到台风暴雨,这20几户人家总要被转移到村里的小学里或是亲戚家。“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还得整理铺盖,看着心里难受。村里都是一家人,咱们能帮一把是一把。”

  据了解,截至昨日,白交祠滑坡地灾点搬迁安置项目仅剩6座坟墓和3亩左右的茶园还未征拆。

  新建教学点高山党校硬件再提升

  吱吱的锯木声不断回响着,白交祠村金日希望小学三楼里,3名木工师傅正忙碌着,切割模板,搭建框架,新建的厦门市委党校白交祠村教学点正逐渐露出真容。

  据了解,白交祠、军营两村原本就有教学点,但是白交祠缺乏大教室,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因此,今年7月1日,在厦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白交祠村开始筹划建设新的高山教学点,使高山党校教学点的硬件再次提升。该教学点配有1间教室、1间小型会议室和1间卫生间,可同时容纳80人左右。

  【点击】

  白交祠村发展迈大步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心的偏远山村,今年3月4日,白交祠村以实际行动先学先思先行,在全市率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首创“认岗定责”;4月7日,厦门市委党校、同安区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在两村揭牌成立,这是福建省首次在边远山区村设立党校教学点,同时也是厦门市、同安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截至7月底,白交祠村、军营村已承办同安区委党校9期培训班,培训党校学员、村干部、村民460人次,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机关企事业单位276家,总人数共计13580人。

  不仅如此,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后,两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鼓励农户兴办农家乐、民宿,村民将空余的房间纳入“民宿合作社”参与整合。目前已有8家农家乐,民宿床位约130个。此外,两村党支部还引导村民组建茶叶、果蔬、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产品销售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记者卢漳华通讯员余雪燕叶文彬)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