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厦门美食> 文章内容

电商“” 厦门SM、万达等实体商圈夹缝中打江山(组图

※发布时间:2018-5-24 16:43: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台海网(微博)8月30日讯 以购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面对电商线上营销的大举“”,有的迎难而上,有的一筹莫展。

  电商不是实体商圈的唯一敌人。做起来的,也不是靠地段。做不起来的,地段再好也是无用功。甚至资金,都不再是商业体称雄的最大靠山。

  本辑封面故事选取5个厦门著名商业综合体,剖析其成长上不同的境遇及所碰瓶颈,又是哪些模式和做他们或一冲而上,或一再沉沦!

  提起厦门的商业综合体,SM、万达肯定不会落下。在厦门,它们一个是扎根多年的老牌,一个是强势入驻的新军,都背靠实力型集团的大树,用成熟的运营模式,在扩张道上走得颇为顺畅。

  不过,虽然在同行中佼佼领先,但在网购等新商业形态的冲击下,这些商场中的庞然大物也感受到了略微的寒意,变革势在必行。于是,不仅加大了消费者休闲购物体验的升级打造,将线下资源与线上商机进行融合的尝试,也成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新希望。

  位于仙岳和嘉禾交界处的厦门SM城市广场,是菲律宾SM集团投资中国市场的第一站,也是厦门最早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这家2001年底开业的大型购物商城,以其丰富的商品和齐全的业态,向厦门市民诠释了购物、娱乐、美食、休闲等“一站式”消费。

  零售巨头沃尔玛、高档时尚的来雅百货,三楼赛博数码广场、中博手机城,还有屈臣氏、麦当劳、肯德基等众多国际品牌店的入驻,让SM不仅网罗了普通,也吸引了白领精英。

  一期的快速成功后,让SM二期—厦门SM新生活广场的到来顺理成章。与城市广场隔街相望,由三栋不同概念的主题馆组成,引进Lifestyle Mall(生活广场)的,锁定注活品质的中产阶级、都市白领、年青时尚家庭等中高端消费市场。

  不过,SM显然意犹未尽,已经在悄然谋划着更大的动作—在SM一期、二期北部投建SM三期。很显然,在三期叠加的效应下,SM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更具张力。

  另一个成熟体是万达广场。虽然与SM相比,万达进入厦门晚了10年,但湖里万达广场开业后,还是体现了相当的号召力,在原本不太成熟的地段集聚起浓厚的商圈氛围。

  同样是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务、休闲多种功能于一体,万达广场的体量显得更为庞大,业态也更为丰富,项目集大型商业中心、五星级酒店、写字楼、大型娱乐中心、城市步行街、SOHO办公等功能于一体,商业中心更是云集了万千百货、万达电影城、国美电器、沃尔玛、大歌星KTV、大玩家娱乐场等主力店及上百家品牌专营店的进驻。

  很快,不到两年时间,集美万达广场也迎来了开业。作为集美区首个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再度成为了岛外市民的青睐之地。

  对于SM、万达的成功,有厦门业内人士分析称,除了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只租不售或者以租为主的招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物业为开发商持有、商铺实行统一规划管理,让商城的运营者得以从容布局。

  虽然在实体中走得颇为顺畅,但成长的烦恼还是如影随形。随着网购的兴起,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荣耀被逐渐蚕食,特别是服装店,在不同程度充当着网店“试衣间”的尴尬角色。

  SM的三期项目,并非地盘和体量的简单扩张,而是不断迎合消费者的升级。SM新生活广场更加注重的是消费者对各种生活方式的享受与追求,三期的目标是,将集世界品牌店、室内外餐厅、咖啡厅、健身娱乐中心以及高端商务办公楼于一体,成为一个全业态的新兴商业城。

  而万达也提出了自己的升级概念产品—万达城,将会是一个集室内外主题公园、秀场、滑雪场、酒店群、万达城等业态,融合文化、旅游、商业以及高科技。

  2012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盛典上,万达掌舵人王健林与阿里巴巴的马云就“十年后电商是否能够取代传统零售商”对赌亿元,可一年后,传出的却是万达与阿里巴巴及腾讯的合作洽谈。

  “万达这么多零售资源,不做线上太可惜。”从对赌到合作,王健林的解释是,十年后可能不会有单纯的电子商务公司和单纯的实体企业,二者一定可以相互融合。

  “大会员大数据是电商公司最大的价值。”万达方面表示,他们有引以为傲的资源:2015年预计会有接近140个万达广场,一年吸引超过20亿人次、上百万辆车入场。

  刚刚的变革似乎还没能展现出多大的成效,但对商业综合体而言,从线下到线上的“抢位”战将更加激烈。

  地段!地段!作为商业综合体,好的地段就意味着有了好的开端。但事明,地段不一定为王,坐拥繁华,收获的仍然可能是冷清一片。

  位于莲坂商圈的明发商业广场,不仅没带来锦上添花,却陷入了整体运营不力的泥淖,久久未能从冷清局面抽身而出;中山名汇广场,来来往往的人流,却几经“变脸”,你方唱罢我登台,何时能真正盘活依旧让人期待。

  “旺铺招租”、“转租”的招贴,伴随着大量空置的商铺,这种在明发商业广场的常见现象,让这个位于莲坂繁华地段的大型商业城显得很是尴尬。

  一位商户戏言,要到入夜后,明发商业广场才能出一些“苏醒”的活力。的确,虽然号称是“一站式商业综合体”,有家乐福、东百百货、苏宁电器等主力店支撑,但商业广场主体的小商户们显然落莫。白天的明发商业广场人流稀疏,商户入驻率始终不高,有些空荡,有些无奈。

  更无奈的是明发地下商城,不论白天黑夜,始终冷冷清清,几乎是个空城,即使被租下的店面,也不过是充当办公场所或仓库的边缘角色。

  独自热闹的是金逸电影院及依附其上的周边小店,还催生出烤鱼一条街的盛况。“一代佳人”等夜店的霓虹灯也给夜色中的明发商业广场注入了短暂的热闹景象。

  与明发广场同病相怜的是中山名汇广场。这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项目,出门就是热闹的中山,但自从2006年开业后,这里虽然几经“变脸”,但始终没能焕发出预想中的生机。

  2007年9月,入场的铜锣湾百货,很快就因资金紧张,供应商纷纷退场,宣告关门。2008年6月,名汇广场签约天虹商场。后者虽然为名汇带去不少人气,但却未能盘活整座商场,其间皇朝古玩城曾一度宣布入驻,但不到一年,却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宣告倒闭。接着,随着签约期限到来,独撑局面的天虹也以离场告终。

  如今,这里又迎来了新的主人—活网国际集团旗下厦门奥食卡城接手名汇广场,将其重新定位为“商旅概念广场”,主打旅游与美食牌,在业态上大幅增加餐饮和休闲娱乐比例。

  与之前不同的是,名汇广场的此次“变脸”,并非只是简单的管理团队更换,而是被全盘收购,运营方也再举统一规划管理,希望能整体盘活。

  “产权分散,业主与管理团队之间互相猜疑,没法统一经营思。”有厦门业内人士解读说,明发商业广场始终无法盘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能形成一盘棋。

  据了解,体量庞大的明发商业广场,设计有近3000间大小不等的店铺。类住宅式的设计,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销售量的突破。

  不过,前期的热销,却给后期的招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虽然开发商拥有百货、家乐福超市、百安居家居建材超市等十多家主力店的商铺产权,但似乎对小商铺的业主为力。

  名汇广场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开发商虽然自留了50%左右的商业面积自营,并掌控了主力店的自主权,但广场内部也有不少商铺单独出售,拥有众多的业主,虽然管理上归属名汇,但话语权显然并不一致。

  其实,作为大型综合商城,在运营前期,开发商无一例外地会打出“统一招商,统一经营”的宣传口号,最初也对项目进行了相应的招商设计规划,分片区进行定位招商,但大都无功而返。

  分析人士认为,小店的租赁商家大多以创业型为主,实力较弱,缺乏更多的抗风险能力,很难共同度过培育期;而店数量过多,在短时间内无法聚拢众多商户,此外小店的租赁商家品牌聚客能力较差,难以统一运营。

  “任何一个商业项目,都不可能开业就火,而是需要1-3年的市场培育期。”业内人士解释说,小租户没有培育市场的心态,而是希望快速回笼资金,生意不好就跑了,小业主也不愿以降低租金等方式损害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小商铺与整体运营团队之间的矛盾就显而易见了。

  名汇广场已经重启,虽然成效如何还有待,但至少已经在整合的上。而明发商业广场的盘活思似乎依旧待字闺中,何时能解开死结,还得拭目以待。

  一座城,以美食为灵魂,集聚起购整体业态;一张卡,通用全城,牵引出不同商家的联动互惠。

  这是鹭海龙美食城正在推行的一种全新商业运营模式。随着这一经营模式初见端倪,鹭海龙美食城的美好前景也隐约可见。

  不过,因为投资方资金出现了问题,鹭海龙美食城面临着被出租方收回的困境。如何让这个以美食和旅游撬动消费的创新模式得以持续并复制,似乎只能等待更具实力的投资者强势注入新的资金。

  鹭海龙特色美食城的前身是厦门南洋学院校舍,贯穿云顶中和金泰,项目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共4栋5层建筑。

  还算不错,但周边没有可以借力的商圈氛围,如何聚集人气?鹭海龙经营团队的思是,将其打造成厦门旅游好吃街,一城解决购。

  “美食、住宿、培训、旅游。”鹭海龙美食城执行董事张晓薇解释说,在美食城内,各种业态将互补并互动,形成真正一体化的模式。

  在这个运营模式中,美食是灵魂,宾馆是主体,配套商铺引进名茶、名酒、烘焙、24小时便利店、旅游商务中心、旅游特产等多种业态,甚至还有以兰花为主的鲜花配送店兰博苑。

  “基本的服务性需求都可以在城内满足。”张晓薇介绍,美食城最核心的目标消费群是游客,他们入住美食城后,更大的需求可以到大型商场或其他专业市场满足,但简单、便捷的需求完全可以在美食城内就近解决。

  目前,美食城已经入驻了各具特色的餐饮,并初具规模:邵公馆、贵州酸汤鱼、德意楼养生火锅、鄱阳湖江西菜、东北烤肉、天津火锅、老乡村湘菜,家家都是特色,几乎没有重样。

  “注重差异化的结果是,前期招商比较辛苦,但后期运营就会比较顺畅。”张晓薇坦言,因为要尽量涉及更多的品类,所以招商人员需接触各个菜系,并从中精挑细选,经过这种精心搭配,了美食城的整体品质。

  事实也证明这招的奏效。美食街虽然启动不久,但已经在吃货界小有名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餐馆的生意比较均衡,并不会出现一些美食聚集地“涝的涝死,旱的旱死”这样的巨大反差。

  不仅如此,去年五一期间,鹭海龙美食城还了首届美食节。这场联合中国饭店协会和市东城区美食坊的饕餮盛宴,规格颇高,聚集了40余家全国各地极具人气的特色风味美食商家。

  在全“城”联动中,核心之一就是鹭海龙美食卡。这是一张多功能消费卡,全方位带动了城内各种业态的商家消费,弥补了单一消费卡的不足。

  这张由思明工行托管、银联监管的消费卡,面额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而且开业时还作为赠礼发放出100多万元,极大地辐射了目标人群。

  美食卡由美食城经营团队统一管理,统一推广。其中,管理方收取2%广告费,同时,作为吸引消费者持有美食卡的长效手段,每张卡还专门抽取5%作为金,进行常年的抽。

  “我们的美食卡在美食城内是无障碍通用。”张晓薇坦言,其实在不少商业综合体中,都会发行类似的消费卡,但由于各方利益冲突,往往无法真正地通用。而美食城的美食卡,商家入驻时已经作为前提条件,做了充分解释,商家开业后,美食卡前期为商家提高入座率,后期可以提高盈利点。

  除了全“城”通用,美食卡的另一个妙处还在于起到联动的效果,将更多的商机留在“城”内,共同受益。

  “以卡拉动,以宾馆推动。”张晓薇解释说,在美食城中,另一个体量较大的业态是鹭海龙宾馆。这家准四星打造的宾馆,设计有228间客房,500多个床位。如果按70%的平均入住率,一天可带来的客流量有三四百人。

  据张晓薇介绍,宾馆经营后,入住客人可获得金额不等的免费美食卡,引导宾客主动光顾美食城内的商户,抛砖引玉,真正达到互动效果。不仅如此,在淡季的时候,入住客人可获得的免费券将更多,以此来刺激拉动城内的消费。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