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厦门美食> 文章内容

东莞故事 却金亭中却金碑 上事

※发布时间:2018-6-4 10:19: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沈汉炎)在东汉时期,有个叫杨震的儒学大家因为“暮夜却金”的故事而名垂青史。他不正当钱财时说的那句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话也跟着流传千古。

  可是,你知道吗,480年前在东莞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不同的是,杨震的故事被写进了史书,而东莞“杨震”的故事则被刻进了石碑中,他们的故事都一直被传说,了人们对正直为人、为官的美好向往。尤其是位于莞城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却金亭碑,它还是中国明代海上丝绸之贸易、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通商的重要历史。

  却金亭碑位于与教场街交界处,这里曾是东莞最早的墟市“教场墟”,是当时东莞最热闹繁华的地方之一。当年那些暹罗(今泰国)人立碑于此,就是要向更多人讲述一个发生在这里的廉政故事,刻画并一个正直官员的形象。

  据碑文记载,明朝对外商贸发达,广州、东莞已成为当时主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当时靠近中华的东南亚,明朝采取睦邻政策,随进贡的商船来华贸易,商品是免税的。但到了明朝中叶后,朝廷军政疲敝,财政紧张,也日益,广东市舶司(负责进出口商船事宜的机构)的对东南亚诸国的商船也要封船抽分(按货物比例征收实物为进口关税),一些地方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对外商拉差、的现象。

  1538年(嘉靖十七年),暹罗商人柰治鸦看带着该国国王的文书引信、货物来到东莞港,请求进行通商贸易。当时是颇有政声的番禺县令李恺临时负责相关工作。李恺认为当前检查进出口货物的一套制度手续繁冗,决定加以。他结合朝廷以往政策和当前实际情况,广东,提出要简化管理,简便手续,外国商人只需自报货物数量进行检验,不封船、不抽税,不拉差,不无故等主张。

  李恺的很快得到批准,东南亚诸国商人无不欢呼。暹罗国来华首领柰治鸦看还众筹了两百两金子要送给李恺。但被李恺一而再再而三地了。柰治鸦看又又无奈,于是和暹罗使者柰巴的一同到广东请求用李恺不肯接受钱在东莞择地建牌坊和却金亭,以表彰李恺的廉政美德。当时的广东通判侍御王十竹听说此事欣然批准。

  1541年(嘉靖二十年)东莞县县丞祁门李楣,见有坊而无碑,不能表彰李恺功德,便请王希文撰《却金坊记》,并立了碑。但碑文重点写立碑缘由和经过,对“却金”一事,提得不多。因此,到第二年,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姚虞来莞视察,对却金故事心生羡慕,驻马于亭前不走。他旁边的知事蔡存微对他感慨说,“可惜只有匾,却没有碑具体记载这件事,我当心时间长了亭子倒塌了,这件事情就会被历史遗忘了。”他的这句话触动了姚虞,他便亲撰《却金亭碑记》,并立碑在亭内,说希望记录这件实事,让它不朽。

  时光跨马扬鞭,往事越百年。却金亭和却金坊都经历了,也都经历了,《却金坊记》石碑收藏在东莞市博物馆里,而却金亭碑依旧屹立在原地,虽然没有亭子的,却一直被人们守护着。这正应了立碑时知事蔡存微的感慨:只有石碑能让这段历史就留下来了,成为典故,教育着后人。

  2010年后,东莞先后提出建设文化新城和文化名城,加大力度、挖掘东莞本土文化。2006年5月25日,却金亭碑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当年年底,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为了加强对却金亭碑的,在碑上修建了一个木石结构的仿古亭子。再后来,却金亭碑又多了一身护身铠甲——莞城文化部门给它安了一副玻璃外罩。

  隔着透明的玻璃罩,青石身板、红砂石基座的却金亭碑,虽经历了近500年风雨沧桑,依旧坚硬美丽如初——碑上部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涌日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却金亭碑记”碑额,下面是行文流畅的楷体碑文,纹饰精美,书法别具一格。

  2015年初,东莞历代碑刻拓片首次结集出版,并在岭南美术馆举行《东莞历代碑刻拓片精品展》,知名文史专家杨宝霖则以“东莞文史研究,不能轻视东莞碑刻”为题举办。记者在那次新闻发布会上获知,这是东莞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启动的大型碑刻专题调查的。记者还在现场发现,不管是书籍、展览、还是,却金亭碑都是“主角”,被放置在最重要的,被大篇幅介绍。杨宝霖在中重点了《却金亭碑》和《却金坊记》两块碑刻,认为它们了中泰的友好关系,对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16年3月,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等主办了“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活动。东莞组织选送了“却金亭碑和却金坊碑”和“牙香街”两项参评,并进入了30强。也就是说,却金亭碑还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贸易的重要文物,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它不仅记载了明朝时期东莞给外商创造良好投资、贸易的史实,也反映了当时东莞市民风淳朴,文明廉政的形象。

  今天,却金亭碑已从古县城的历史地理坐标,逐渐成为老街闹市中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它在老街的拥抱中,在车水马龙的喧闹中,在莞城老字号美食店的一碗碗煲仔饭、鱼片粥的热气氤氲中,安静得像个智慧的老人,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人们正直、努力地生活。

  在和教场街的交界处有一座仿古的亭子,亭子里面立着一块石碑——却金亭碑。这里曾经是最早的墟市叫教场墟,这块沧桑的石碑立在这儿已近五百年,石碑上记载着明代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

  明代中叶以后,广东市泊司的对东南亚诸国的商船,要按货物比例征收进口关税。嘉靖十七年(1538),暹罗商船随贡使来华,广东省派有政声的番禺知县李恺临时负责东莞进口商船的关税工作。

  李恺认为检查进出口货物的一套制度手续繁冗,主张简化管理和手续,决定加以,对暹罗商人只需要自报货物数量进行检验,不准随意抽盘、外商。得到省批准,李恺照之执行。

  事后,暹罗来华首领柰治鸦看“乃以百金”献给李恺,李恺谢绝,说:“你们都是守法守信的外国商人,我怎么能收你们的东西?”柰治鸦看一再献金,李恺一再推却。柰治鸦看无奈,于是和暹罗使者柰巴的一同到省有关部门叩见,并请求用李恺不肯接受的“百金”在东莞择地建牌坊和却金亭。

  却金亭碑了明代对外贸易的繁华,李恺却金的故事也随碑文一起流芳至今。(东莞报业小记者 王铭翔)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